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大海的波涛在呼唤 正文

大海的波涛在呼唤

2024-03-29 04:37:22 来源:蓝琛资讯网作者:焦点 点击:397次

原标题:大海的大海的波波涛在呼唤

7月的武汉,经历过一场漫长的涛呼梅雨季后,变得酷热难耐。大海的波未成年爷爷

海军工程大学学员4队会议室里,涛呼即将毕业的大海的波电子对抗与指挥专业学员正在填写毕业志愿意向表。

相较往年,涛呼毕业日期已延后一个月。大海的波在笔尖的涛呼沙沙声中,毕业班次学员们写下了自己心中向往的大海的波目标:“我志愿服从毕业分配,矢志强军大洋,涛呼建功万里海疆!大海的波”

此刻,涛呼这些毕业学员正站在深海大洋的大海的波入海口,梦想像一座艨艟巨舰,涛呼即将搭载他们远航。大海的波

坚定源于无声的熏陶

长江流域,洪峰过境,警戒水位线一度被超过。

摆在学员们面前的,是一辆辆卡车以及一个个醒目的标语——“不怕困难连续作战”“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

一声令下,拿起挎包水壶,先锋队队员们火速集结,登上前往抗洪的未成年爷爷卡车。大雨倾盆而下,作训服被打湿,学员们感到了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责任感来自对使命的理解——大学成立抗洪抢险先锋队,备战学员整装待发,随时准备拉动。听闻这个消息,毕业学员沈曹昱宽停下正在撰写的毕业论文,与专业学员一起写下请战书,希望能在先锋队拉动的时候,一同参与到这场保卫武汉的抗洪行动里。

与现在的样子相比,4年前的他们远没有如此坚强。

腿像灌了铅一样,脚底水泡磨得愈发生疼。在4年前的新学员红安军政综合素质训练过程中,学员黄杰盯着前方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举起了右手,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放弃吧,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坐上收容车,黄杰舒了一口气。抵达中途现地教学点,一座简陋的砖瓦房木门上方的横匾上赫然写着“吴焕先故居”,革命前辈的故事在黄杰心里形成巨大的冲击——

“吴焕先担任25军军长时,母亲和妻子送来乞讨得到的全部粮食,帮助部队度过最艰难的时刻,为不拖累部队,她们半夜悄然离开,饿死在回家的路上……”那一刻,黄杰怔在原地,脸庞掩不住的滚烫。

“原来,没有谁生来就勇敢,只有旁人无法想象的坚持。”从收容车下来的黄杰,感觉走着比坐车要轻松多了。

坚定,是一个形容词。但对于学员们来说,更像一个动词,代表着梦想一点点靠近、精神一点点升华的过程。

学员蔡兴宇成长的“转折点”,来自一次“出远门”。

新训结束,授完学员衔,蔡兴宇却向队领导递交了退学申请:“紧张的学习状态、严苛的训练标准、碎片化的生活时间,这和我理想的大学生活完全不一样。”

面对这份申请,教导员没有摆出太多道理,而是趁每年组织学员前往安徽祭扫刘晓松烈士之墓的时机,安排了蔡兴宇。对于这位在列车倾覆时奋不顾身抢救群众生命的学长,蔡兴宇一直心存敬意。

在烈士故乡,一张少年军装照引起了蔡兴宇的注意:“晓松从小向往军旅,这是我们借了军装,带着9岁的晓松跑出大山拍的照片。”刘晓松的父亲说。

看到“晓松传人”,刘晓松的父亲眼眶有些湿润,冲蔡兴宇竖起大拇指,拍着他的肩膀说:“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蔡兴宇的困惑似乎在那一刻瞬间被解开。“终于明白,我入伍的意义何在。”回到队里后,蔡兴宇下定决心不再做“逃兵”。他勤勉好学,在大二时接任“晓松班”班长。

当蔡兴宇切实感触到刘晓松烈士的军旅情怀时,他也听到了自己内心“乘风破浪”的声音。

成长来自点滴的锤炼

6月,大学复课不久,毕业学员宋伟业又一次成为校园关注的焦点。这一次,通过借用网络中的数据,宋伟业成功建立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校园宿舍学习生活的数学模型,校园里不少师生都成了这个模型的忠实用户。

就是这位学霸,也遭遇过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宋伟业曾一度感到颇为“迷茫”。

去年7月,大学组织一场历史情景剧展演。结合红色经典,学员们自己写剧本、当导演、做演员。

《两弹一星》是宋伟业分到的历史剧主题:“安下心,扎下根,戈壁滩,献青春。数万名工作人员奔赴戈壁滩……”在情景剧筹备中,宋伟业和战友探索历史故事的细节,深挖历史人物的时代痕迹。

站上舞台、穿上服装,宋伟业感觉自己“入了戏”。

“一切为了祖国!”当宋伟业扮演的科研人员喊出这句话时,他竟然流下了泪水——这也是他自己的心声!

“唤醒了初心,学习的劲头便一节比一节高。”宋伟业说。

唤醒学员胡艺凡的,是一堂“特殊”的专业知识课,这堂课的主讲人是他自己。

一次教育课上,教员安排每名学员围绕主题进行10分钟的自主授课。

授课时,胡艺凡选择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偶像”——“钢铁战士”麦贤得。麦贤得在头部受伤流血不止情况下,忍受剧痛坚持战斗3个小时。一堂微课讲得跌宕起伏,让在座的每名学员都重温了那场战斗。过硬的专业知识、顽强不屈的过人意志,再次令人荡气回肠。

胡艺凡的讲述结束了。课堂上,学员们被一股家国情怀所包围,情感的共鸣凝聚起对学习专业知识的渴望。

“星河里闪耀着警惕的眼睛,电波里凝聚着战士的忠诚,谁在长空舞长缨,是我光荣的电子对抗兵。”胡艺凡唱出的专业歌曲说出了学习“动力”所在——专业知识贴合未来实战的需要,是军人的使命需要,带着家国情怀的力量,就像一团熊熊的火焰,点燃起思想的薪火。

“专业本领过硬,才能切实贴合实战需要,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官东和学员座谈时这样说。他和一位位从大学走出来的英雄人物一样,成为学子心中的精神标杆。

选择遇到更好的自己

“八一”前夕,天色方晓,大学主楼广场军歌响起。

“敬礼!”蓝天下,成片的浪花白向着4座英模雕塑敬最标准的军礼。这是“海工人”的传承——高高耸立的雕像,无声诉说着英雄前辈们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动人故事。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响亮的声音从毕业学员们口中喊出。面对英模重温入伍誓词,他们对未来的选择越发坚定。

“爸,妈,我去哪儿都会照顾好自己,你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决定到一线作战部队的学员王志博笑着安慰电话那端担忧的母亲。

“让我做出选择的,是感受到了身穿这身戎装的使命。”王志博说。

“每当灾难来临时,军人都会选择最美逆行。”7月24日,学校领导为全体毕业学员做专题授课时,讲述了抗疫和抗洪的故事。

一连串故事牵出一连串选择。“苦地方,累地方,都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毕业在即,你们的选择是什么?”学校领导的提问引发了大家深思。

“大海的波涛,呼唤着我们,要像海燕搏击风浪……”授课结束时,大家唱起海军工程大学校歌,声音高昂,气势如虹。

课堂就此而止,思考仍在延续。犹如每一名毕业学员的选择,一个选择意味着今后要承担起的责任、面对的现实,也意味着——遇见未来更好的自己。

上图:“八一”前夕,海军工程大学组织毕业学员开展毕业宣誓活动。

陈晓军摄(■王思思 叶登峰 本报特约记者 熊 峰)

作者:热点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